算力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的新动能,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对数据中心的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数字中国战略发表重要论述,“十四五”开局之年提出了“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这一新发展目标,也向世界做出 2030、206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在此背景下,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促进绿色发展,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既是推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助力,也是我国在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率先探索,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如今,东数西算”已逾周年。这一年来,数据中心项目如雨后春笋,算力产业底座持续夯实,算力资源结构日趋完善,“东数西算”持续赋能千行百业。
通信世界全媒体特别邀请四位专家,以大局观把握“东数西算”落地棋盘,同时聚焦数据中心投建中的微观话题,探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张云泉:智能计算是算力优先发展的方向
当前,算力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的新动能,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对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东数西算”无疑是一盘关乎数字经济的“大棋”。“东数西算”全面启动一年以来,算力带动了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成为驱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算力经济”迎来了广阔前景。
“算力经济”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张云泉最早在2018年提出的概念,直到2021年底,随着“‘东数西算’世纪工程”的发布,“算力经济时代”正式开启。近日,张云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数西算’实施以来,行业对算力经济产业模式的探索,以及资源、资金投入的力度均大幅增长,国家层面科研力量的投入也不容小觑。而在这一轮算力发展之中,智能计算是优先发展的方向。”
智能中心建设热潮来袭
算力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让算力和算力产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能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在这一轮算力服务产业的发展中,人工智能是主角。”张云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东部地区不仅有科学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的需求,还有增长更快的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计算等需求,这些都需要大量多种类型的智能计算。智能计算和传统科学计算不完全一样,它是一种应用范围更广且与数字经济关系更为紧密的通用计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算力结构也随之演化,对智能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数据显示,从需求层面看,2022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68EFLOPS,超过通用算力规模。预计未来5年,我国智算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2.3%。
“东数西算”的实施为算力市场的参与主体带来重大利好,尤其是算力服务型企业,同时促进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形成“算力经济”的新产业链。
据了解,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我国算力产业主要包括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数据中心以及“城市大脑”。目前,上述4种算力基础设施均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张云泉提到,部分地区将两种算力基础设施合并,如武汉、西安、成都等地,同时建设了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可以预计,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未来或将出现4类基础设施同时放置在一个算力中心中的现象。
挑战犹存,应按需优化布局
在“东数西算”布局的八大枢纽和十大集群中,各地产业发展基础不一,因此发展进程也有所不同。
大部分地区此前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中心产业基础,目前正在寻求转型发展,如贵阳结合多年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加大算力投入,正驶入“东数西算”的“快车道”;也有部分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如甘肃庆阳、安徽芜湖、广东韶关等,还需一定时间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此,张云泉认为,“东数西算”的范围应动态调整、优化布局,根据各地发展的基础和未来需要,加大枢纽的布局密度,例如,在某些枢纽附近增设节点,将部分非“东数西算”布局但具备一定超前发展优势的地方纳入“东数西算”的“版图”中,节点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备份。
“针对动态准入机制的研究应早日提上议程,制定评判标准。若当地达到标准,即可挂牌‘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并给予配套政策,这对于‘东数西算’的成功落地有很大帮助。”张云泉说。
在张云泉看来,企业最关心的是算力价格,这与电力价格相关。当地能否长期供应低价电力,将成为算力企业选择合作地点的重要因素。此外,当地的土地、租金补贴政策,甚至未来的上市指标等软环境,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人力环境,对算力企业而言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郭亮:算力赋能逐步深入、IT节碳将成为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不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结构面临重塑,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已走过前半程,正步入与数字技术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数字化转型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郭亮在2023算力融合创新产业峰会上表示,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算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多个环节,在推动数字经济、带动行业升级、驱动智能转型等方面的赋能作用不断深化。
算力赋能逐步深入 全面助力数字经济
当前,全球算力基础设施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生态不断壮大,在国防军事、基础科研、互联网、金融、能源、制造业等领域应用广泛。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统计,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超过679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9.8%。
自“东数西算”工程建设以来,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算力产业链条持续完善,腾讯、京东、华为等头部公司纷纷参与布局。许多专家将“东数西算”工程与“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做类似的举例,但郭亮认为,算力与水电不同,算力是无法流动的。服务器在哪里,算力就在哪里。个人或者工业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它们通过网络运输到服务器,进行计算、存储后,再回传至终端,因此流动的永远是数据。
郭亮说,算力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资源,主要由算力设施提供,依赖网络传输和数据流通,才能发挥算力的价值。“东数西算”从字面上看,是将东边的数据拿到西边去计算,但业界对是否所有数据都适合放到西部去算仍存在异议,因此应根据地区业务数据需求、算力现状等场景的不同进行数据差异化处理。
数据中心夯实算力底座 IT节碳将成为发展方向
此外,数据中心作为算力的坚实底座,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2021年7月,工信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布局、网络、算力、产业链、绿色低碳及安全等方面,对新型数据中心建设作出了全面指引。郭亮透露,今年恰是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为我国数据中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数据中心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但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能耗。随着算力需求的高速增长,数据中心能耗总量仍在持续攀升,对能耗约束提出新挑战,深入推进数据中心的绿色化已成为一道必答题。
目前,PUE和CUE 是公认的评价数据中心能耗水平的指标,PUE主要衡量数据中心有多少电能被IT设备应用,CUE则主要衡量数据中心运营中的碳排放。郭亮指出,随着数据中心节能效政策要求提升,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节能将会变得更加精细化,对IT设备包括芯片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芯片节能也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陈运清:保障算力多元供给,抢占算力领域制高点
2022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转眼间一年已过,乘着“东数西算”的东风,中国电信围绕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聚焦八大枢纽节点,针对数据中心、算力和通信网络进行全面规划,一张算力“大网”正全力铺开。
值此“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一周年之际,通信世界全媒体特别策划“算力大咖谈”,邀请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陈运清以大局观把握“东数西算”落地进展,探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云网融合”成就中国电信差异化优势
中国电信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在业内率先提出“云网融合”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网”的传统优势,依托“云”的演进方向,融合数据中心、网络、算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安全、绿色等多种要素,加快推进以“云网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算力是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算法、存储和数据是同等重要的核心要素,只有算力、算法、存储和数据的联动才能产生真正的应用价值。”陈运清告诉记者,“能够全面涵盖算力、算法、存储、数据以及网络的全要素资源就是‘云网融合’,也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特征。”
近年来,中国电信通过筑牢以全光网和端到端IPv6为基础的“网络底座”,全方位覆盖多层次数据中心,为“东数西算”提供广覆盖、低时延、大带宽的连接能力;通过推
“云、网、IT”一体化,打破云网边界,实现“网络资源按云所需、网络调度随云而动、云网一体化部署”,将传统网络架构转向围绕数据中心的扁平化部署,以顺应东西向流量日趋增大的发展趋势,持续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加速落地。
统筹算力、运力和存力仍需“求解”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看,‘东数西算’不是简单地将服务器从东部搬到西部。”陈运清表示,随着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未来算力资源的布局将更加分散,东部主要聚焦实时业务,西部则以非实时业务为主。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电信不仅需要解决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联问题,还在“如何统筹算力、运力和存力,优化资源调度”方面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陈运清还从技术演进方向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下的AI大模型训练对算力量级层面的需求不断增长,未来的智联汽车和元宇宙领域应用也将带来多层级算力的跃升需求,这大大超越了传统芯片技术演进的摩尔定律。与此同时,受实际应用场景的影响,芯片算力和实际上架服务器的利用率还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在未来的持续实践中,如何突破多种异构芯片算力的瓶颈,如何提升现有数据中心算力的利用率,将是‘东数西算’工程面临的持久挑战。”陈运清总结道。
多举并措,抢占算力领域制高点
“东数西算”不仅有助于打通我国东西部数字产业的“大动脉”,还将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对于如何帮助未来算力行业提前布局,陈运清给出了3点建议。
一是以产业链为抓手,保障算力多元供给。当前我国数据中心算力占算力总体规模的90%以上,超算中心、智算中心资源占比较小,尚不能支撑产业互联网的升级需求,应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加速具有多层次协同、多元化供给特征的算力服务体系建设,有序引导重点区域算力布局。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算力领域制高点。加强算力路由、算力编排、算力交易等相关技术研究,制定标准明确多方、多级、多样的算力统一度量和标识体系,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自主掌控能力。
三是以产业转型为契机,推动算力绿色普惠发展。面向工业互联网、智能驾驶、智慧城市等应用领域,持续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化,增强算力调度、算法供给及个性化开发等能力,真正实现算力像自来水一样“一点接入、即取即用”,深化算力赋能效应。
未来,中国电信将多措并举推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东数西算”工程提出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思路,加强西部算力占比,提升整体算力集约化水平,争取
“十四五”末期八大枢纽节点数据中心规模占比达到85%。依托“一二干融合”的ROADM全光网,为“东数西算”提供最优时延,形成以DC为中心的多层次时延圈,全面支持“东数西算”的时延要求。
唐雄燕:算网融合未来将走向“一体共生”
当前,我们正在走向以算力和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数字经济新时代,算力跟网络密不可分,加之“东数西算”工程的带动效应,建设高质量的算力网络已成为新方向。近日,在2023算力融合创新产业峰会上,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唐雄燕针对算力网络和算网融合服务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迎算力新时代,计算与网络融合发展
“算力本身不是一个新概念,但伴随着5G、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迎来了算力新时代。”唐雄燕如是说。算力新时代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5G驱动边缘计算MEC快速发展,计算向下延伸,云计算由集中走向分布,二是随着人工智能进入千行百业,通用计算、智能计算和超级计算加速演进,带来了泛在计算和多样性算力需求。
唐雄燕表示,算力网络意在实现计算与网络融合发展,从网络角度看,算力网络是面向计算和智能服务的新型网络体系,“IPv6+”和全光底座是算力网络的技术基石,增强网络内生算力是算力网络演进的重要方向。
从算力角度看,算力网络是网络化的算力基础设施,是依托网络构建的多样化算力资源调度、交易和服务体系。
从服务角度看,算力网络是云网融合服务的新阶段,是数字基础设施服务的新形态,其目标是提供算网一体服务,算网协同管控和编排是算网一体服务的技术关键。
存、算、运协同调度,打造中国联通算力精品网
作为算力网络理念的积极倡导者,自“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以来,承接基础网络、算力资源和产业数字化服务等方面的新需求,中国联通持续打造算力丰富、运力充沛、多云协同、算网一体的算力精品网,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在算力供给侧,中国联通进行算力资源的一体化布局,实现云网边协同。除了布局包括东数西算枢纽和31省的“5+4+31”算力核心节点外,还大力建设边缘计算节点,并实现与第三方云计算资源的协同。
在算力承载上,中国联通打造为算力服务提供超强运力的智能开放的全光底座,在枢纽间通过OXC/ROADM构建全光互联,打造20ms枢纽间连接;在枢纽内,打造城市算力网关到枢纽内集群的5ms时延圈;在城市内,增加光锚点覆盖,实现用户到算力网关的一跳接入,实现城市内1ms时延圈。不止于此,中国联通还基于以SRv6为基础的“IPv6+”网络技术与能力,形成云网边端一体化的可编程服务体系,实现一网联多云和一键网调云。
在算网编排调度上,中国联通凭借算网大脑技术,打造算网一体化编排调度平台和算网一体化产品,实现算力资源与网络联接的同开同管和灵活调度。在算网服务上,中国联通打造算网一站式服务平台,并开放用户自助服务,不断提升用户感知。
“随着计算类型不断丰富以及提供算力的主体越来越多,网络化服务将是算力服务的新趋势。”唐雄燕表示。把握算力网络化服务趋势,唐雄燕建议未来行业应基于“多样性算力+智能算网”,通过算力成网,充分发挥我国通信网络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实现以网强算,弥补我国计算芯片的自主可控短板,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算力服务之路。
走向“一体共生”,探看算网融合前路
针对当前计算场景的多元化、泛在化需要更高效的算力服务,算网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放眼整个行业的服务模式,唐雄燕表示,运营商有望在算网融合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全社会的算力中介,依托算力网络为算力提供方(运营商自身、云服务商或社会其他算力提供者)和算力使用方提供顺畅的互通渠道,通过构建算力开放及算力共享平台,便利中小企业使用第三方算力进行应用开发,尤其是当运营商将边缘计算能力开放给用户时,网络将承载大量的边缘南北向流量,算力网络价值将更充分体现。
谈及算力网络的发展演进,唐雄燕讲道,2021年-2023年,中国联通将以IPv6/SRv6技术为重点,开展“IPv6+”可编程网络技术攻关,重点增强承载网与算力资源的自主控制与协同编排调度能力,着力实现“协同供给”。2023年-2025年,中国联通将以推动SRv6入云为重点,实现计算资源与网络资源的标识互认、寻址统一以及网络端到端确定性能力增强,着力实现“融合运营”。2025年-2030年,中国联通将面向6G智慧内生的网络架构创新,推动6G网络实现AI能力内生,相应的推动承载网具备算力内生能力,着力实现“一体共生”。
最后,唐雄燕指出当前算网融合服务还存在多方面的技术与商业挑战,如算力资源的感知、度量与交易问题,计算与网络融合的技术标准与产业竞合问题,算网融合服务的商业模式与安全管控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