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5月,国内共有约140个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国产大模型覆盖多个行业领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化应用落地提速。
“上天入地下海”|AI大模型加速多场景落地
加快推进大模型标准研制
近日,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准研制,完善人工智能标准,强化通用性、基础性、伦理、安全、隐私等标准研制,引导大模型健康发展。
《行动计划》将围绕多方面部署了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在关键信息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产业数字化、电子政务、信息惠民、数字文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等8个重点领域推进信息化标准研制工作。提升信息化标准基础能力,包括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推动标准数字化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
同时,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撰文指出,人工智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将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我国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和加速迭代,已经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通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发展智能产品,营造创新生态,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继续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数据中心、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多领域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在国家政策指引的大背景下,近期众多企业也携手积极探索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5月28日,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华为、科大讯飞等多家企业共同签署合作共建协议,正式启动建设昆仑大模型。
昆仑大模型聚焦新能源领域,推动大模型技术在能源生产、勘探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场景的应用,提升能源效率和安全。这将有助于推动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大模型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场景的应用
与此同时,大模型也开始在海洋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5月27日,青岛举行“AI+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
海洋气象预报是海洋领域最典型的应用场景之一,会上,华为、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青岛国实研究院等机构展示了各自在海洋大模型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和应用案例,包括“盘古”海洋大模型、“AI-GOMS”大模型、“羲和”海洋预报大模型、“问海”大模型等。
大模型用于海洋气象预报
这些大模型能够有效提升海洋监测、预报、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效率和精度,在海水温度剖面、盐度剖面、海表流场、海平面高度等评测要素上具有显著优势,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此外,青岛还发布了全国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的指导性文件——《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方案》提出建设应用场景库,定期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先行先试开展海洋大模型建设应用。
青岛市政府表示,将继续支持和推动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打造世界级的海洋AI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大模型应用前景广阔,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护航下,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积极投入,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大模型技术发展和应用。未来,大模型将继续深度赋能各个产业,引领产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