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创建。在此后的数十年中,这里孵化了英特尔、苹果、微软等叱咤风云的高科技企业,硅谷就此诞生,并成为科技创新的代名词。人们开始以“某谷”来命名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域,我国也相继诞生了光谷、视谷、声谷等数字产业集群。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云谷”,这一位于呼和浩特的人工智能与云计算产业集群,在这样的产业背景和时代需求之下应运而生。
起步云端,乘风而行
2011年12月,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正式落户呼和浩特市,项目总投资170亿元,占地面积1500亩,规划建设42栋数据机楼,服务器装机能力100万台,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建设最早的超大型算力基础设施。
中国电信选择呼和浩特作为天翼云算力基础的建设地,主要源于呼和浩特具有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区位、气候、土地和电力保障等多方面优势。
呼和浩特地处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7.7℃左右,气候冷凉,可以大幅节约数据中心的散热成本。当地风、光资源丰富,内蒙古新能源发电量全国第一,是建设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理想之地。
为引导云计算等数字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呼和浩特市关于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呼和浩特市关于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呼和浩特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政策措施,在云计算产业项目用地、用电、创新、财税、投融资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中国电信的入驻,是呼和浩特大力发展数字产业的一个缩影。
2012年5月,呼和浩特云计算产业基地开工奠基,包括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在内的多个云计算产业项目在同一天集中奠基开工。
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总投资120亿元,占地面积1402亩,规划建设22栋数据机楼,服务器装机能力100万台;
中国联通呼和浩特云数据中心,项目投资48亿元,占地面积410亩,规划建设8栋数据机楼,服务器装机能力2.4万台;
……
这些项目的落地,为呼和浩特云计算基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着力引进云计算、大数据等上游企业外,呼和浩特市不断丰富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应用端落地,通过产业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了包括京东、腾讯、百度、网易、上海证券交易所等众多企业入驻。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发函批复,同意在京津冀等七个区域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
至此,“中国云谷”已经初具规模,呼和浩特就此开启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云端发展之路。
“东数西算”,强势崛起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建设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新区位于呼包银榆经济带、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核心区,地处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的呼和浩特市,于2017年正式挂牌成立。其中,云谷片区作为和林格尔新区直管区,是优先建设发展的重点区域,也进一步确定了和林格尔新区在呼和浩特数字产业的核心区域位置。
新区成立后,呼和浩特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除不断引进产业链企业外,呼和浩特大力打造云产业必须的网络基础,先后被列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首批5G商用城市,又获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并且呼和浩特市先后印发了《数字呼和浩特“十四五”专项规划》《呼和浩特市推动5G发展应用实施方案》政策,进一步推动网络的普及。
到2020年,呼和浩特全市基本实现宽带网络覆盖,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5TB,云计算出口带宽达到10TB。三大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已具备到全国主要区域的直达链路(15个城市),省际出口带宽由2017年的不到10Tbps提升至2019年底的22.54Tbps,与北京互访时延仅为10毫秒,形成了内通全国、外联俄蒙欧的通道网络体系。
多方优势,开始吸引更多类型的数据中心落地呼和浩特,比如对时延敏感的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和金融数据中心。
2019年9月,东方国信工业互联网北方区域中心项目在呼和浩特动工。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约198亩,建设规模为2万个机柜。项目将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BIM产业等,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助力内蒙古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11月,总投资113亿元的中国银行金融科技中心和林格尔新区园区奠基。在中国银行的IT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在现有北京、上海、香港三地数据中心的基础上,新增内蒙古数据中心。和林格尔新区数据中心设计年平均PUE1.18,可部署机柜约3.1万个,具备超30万台服务器以上的装机能力。
数年间,呼和浩特已经吸引百度、阿里、腾讯、浪潮、滴滴、苏宁易购、中石化等11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教育部、国家信息安全中心等国家部委数据存储等业务入驻;中科曙光、中兴能源、华为等一批大型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入驻,共注册云计算、大数据科技企业390余家,初步形成了产业上下游一体的大数据产业链条。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同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复函同意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并设立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要求集群充分发挥集群与京津冀毗邻的区位优势,为京津冀高实时性算力需求提供支援,为长三角等区域提供非实时算力保障。
“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枢纽节点的数据中心集群所在地,凭借自身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条件,紧握产业发展机遇和政策东风,激活了“中国云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云谷”,奔向未来
2021年9月,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加快布局新兴数字技术产业,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将培育以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作为呼和浩特市重点培育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全面加速“中国云谷”建设。
2024年6月29日,在2024中国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上,呼和浩特市被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正式授予“中国云谷”称号。至此,“中国云谷”实至名归。这期间,是呼和浩特市在数字产业的潜心发展和默默努力。
从全国唯一的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到国家火炬大数据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枢纽节点十大数据中心集群……呼和浩特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获得了国家的充分认可,也不断发挥着更大的价值。
一批批数字产业领域的重点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一批批优秀人才汇聚于此,产业规模与发展指数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枢纽节点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中位居前列,“中国云谷”的基础越来越坚实,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算力需求向这里聚集。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人保集团、进出口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邮政集团、自治区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先后落地,呼和浩特成为全国金融机构数据中心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金融云谷”。
基于此,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提出 “研究设立和林格尔金融数据产业园”,旨在围绕中国“金融云谷”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同联动,推进金融数据算力中心落地,探索“算力+金融+场景”业务新模式,构建金融数据中心加速集聚的“强磁场”。
超算:被誉为算力产业中的明珠,是国之重器,在科学计算、药物研发、气象预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中国气象局气象超算中心(和林格尔)项目落地呼和浩特,建设峰值计算能力20PFlops,用于全球气候预报、天气模拟系统等的超级计算机。该超算已于2024年初正式投运,绿电使用比例达到80%以上,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近3000吨,并为内蒙古自治区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提供了数值预报模式运行等气象服务保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对智能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呼和浩特将智算中心作为项目引进的重点。2023年,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液冷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落地呼和浩特,并于2024年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46.6亿元,智能算力规模每秒高达6.7Eflops,这也是呼和浩特落地的十数个智算中心项目之一。
2023年10月,华为云北方区域最大的数据中心在呼和浩特开工建设,按照“同城三中心”规划布局,项目建成后服务器装机能力超过300万台,是支撑未来“东数西算”、“东数西存”、“东数西训”的重要计算产业战略布局。
在2024中国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上,再次落地签约13个算力项目,总投资金额高达613.45亿元。其中包括浦发银行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项目、京东科技内蒙古智算中心项目、金科云泰算力产业园项目、浪潮信创产品内蒙古生产基地项目、软通动力金融数据产业基地、中国移动京蒙智算中心、中国人民保险西部数据中心项目等多个绿色算力中心项目。这些企业的集聚,不仅促进了数字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绿色算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截至2024年6月底,呼和浩特已投用标准机架达到26.6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150万台。总算力规模达2.4万 P,其中智算算力规模2.18万P。计划到2025年底,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60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300万台,算力总规模达到8.4万P。其中,智能算力规模7.9万P,通用算力规模3600P,超级算力规模1400P。
至此,呼和浩特已经建成包含通用算力、超级算力和智能算力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并形成了包括运营商,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在内的算力基础设施与产业平台的数字产业生态,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撑。
丰富的算力资源,吸引了包括中国电信星辰大模型、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中国联通元景大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百度文心大模型、京东言犀大模型、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百川智能百川大模型以及第四范式式说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应用企业落地。据统计当前在呼和浩特进行训练推理的大模型总数已达十多个,训练推理总参数量已突破万亿。同时,呼和浩特正会同北京海淀区共同打造京数蒙算智算产业园,为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绿色算力供给。
算力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其自主可控是保障我国数字经济安全、平稳发展的前提。多年来,呼和浩特围绕建设内蒙古自主品牌信创算力设备产业基地,引进了超聚变、浪潮、三诺、诚迈等信创企业,在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等项目基础上,打造配套合理、软硬协同、覆盖上下游体系的自主可控算力设备制造生态。
超聚变生产车间
在实现量的飞跃同时,呼和浩特致力于实现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围绕打造最强绿色算力供给者这一目标,大力推进算力绿色化进程。“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大力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色能源供给示范项目建设,为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充足、稳定的绿色电力。
目前,通过多边交易体系,呼和浩特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已超过80%,电力到户交易价格稳定在0.32元/度左右,是“东数西算”工程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中绿电使用比例最高、电价最低的地区。为进一步提升绿电使用比例,支持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跨境交易,呼和浩特率先启动建设绿电直供示范项目,预计到2024年底,可溯源的绿电直供比例将超过50%。预计到2027年,呼和浩特的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可达100%。
算力和数据作为新时代重要的能源与战略资源,充足的绿色算力将为中国深度参与并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展望未来,“中国云谷”呼和浩特将以其绿色、安全、可靠、可持续的绿色算力供给,有望成为全球绿色算力之都,并将以强大的产业实力、优越的资源优势、完善的产业生态和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基础,进化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世界算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更加繁荣、绿色、智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