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IT企业裁员“狠辣”排行榜
微软转型、IBM转型、Intel转型……几乎所有的IT企业都在转型,裁员似乎就不可避免。而论起裁员的“狠辣”程度,近日宣布裁掉3000人的微软只能算小儿科。
作者:IT大佬
来源:IT大佬
2017-07-17 09:29:28

近日,微软重组业务转型“云计算”,并将裁员3000人的消息传遍IT圈。虽然大家很关注微软的业务动向,但是对于微软一口气裁掉数千名员工的“大手笔”,也暗叹微软的“狠辣”。

云计算1

不过,如果回首过去数年IT企业裁员事件,就会知道此次微软全球裁员3000人只是小儿科。数目固然触目惊心,但“手段”却只能让人感叹企业裁员“没有最狠只有更狠”。

近日,微软重组业务转型“云计算”,并将裁员3000人的消息传遍IT圈。虽然大家很关注微软的业务动向,但是对于微软一口气裁掉数千名员工的“大手笔”,也暗叹微软的“狠辣”。

不过,如果回首过去数年IT企业裁员事件,就会知道此次微软全球裁员3000人只是小儿科。数目固然触目惊心,但“手段”却只能让人感叹企业裁员“没有最狠只有更狠”。

Intel裁员计划

英特尔

裁员人数:1.2万人

裁员幅度:11%

裁员群体:老员工

狠心指数:★★☆(手狠指数3,扎心指数2)

相比其他企业,Intel裁员显得“理直气壮”。显然,PC业务的萎缩,移动业务的进展缓慢,让所有人都认为Intel裁员是一个必然。当Intel在2016年3月份公布了高达11%的裁员计划后,股价反而上涨了1.27%。

英特尔没有公布具体裁员的地区和业务范围,不过任何企业进行业务转型的裁员,受伤的都是老员工。一位英特尔前员工表示:“英特尔将大量年龄大的、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扫地出门。短期来看,其有利于整顿财务,但长远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

英特尔则发表声明进行了回应:“我们的重组工作是一个全面的计划,目的在于将公司由PC企业转变成支持云服务以及数十亿台联网智能设备的企业。人事上的决定只会看绩效、技能水平以及业务是否支持这一转变,例如年龄、种族、国际、性别、性取向、移民身份等其他因素都不是我们做出决定所考虑的因素。”

微软重组“裁掉诺基亚”

微软2 (2)

裁员人数:1.8万

裁员幅度:14%

裁员群体:原诺基亚

狠心指数:★★★(手狠指数4,扎心指数2)

微软裁员比较“有原因”,每次都是重组。比如最近几天传扬的沸沸扬扬的3000人裁员事件,就是为了把业务重点指向云计算领域。显然,微软希望能够抓紧云计算这趟车,在云时代不要掉队,因为移动时代的掉队带来的教训已经足够惨痛了。

微软从决定研发手机开始,就认准了自家的WP系统。但是无论自己研发,还是收购了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都无法扭转颓势。终于,在2014年7月微软宣布业务重组,裁员1.8万人,其中约1.25万人来自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

纷享销客光速裁员

纷享

裁员人数:1400

裁员幅度:50%

裁员群体:销售及服务部门

狠心指数:★★★(手狠指数4,扎心指数2)

纷享销客算得上是Saas领域的一匹黑马,短短数年就成为了移动CRM领域的佼佼者,并且在2016年这个资本寒冬迅速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E+轮融资。可是,随之而来的举措却让业界大跌眼镜——纷享销客2016年下半年裁员超过一半。

根据媒体报道,纷享销客原有2500人左右。2016年7月进行E+轮融资后即开始裁员行动,当月就只剩下不到2000人。而根据知乎上自称内部员工的网友爆料,纷享销客此次裁员目标是“从2500人裁到1100人”。

纷享逍客负责品牌PR的副总裁郑喻之对此回应:不存在大规模裁员这个说法,对体系的优化与整合是既有调出也有调进,关键针对新的战略变化匹配最适合的人才。在更纵深的战略与产品变化后,我们需要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才匹配,所以近期的确有有适配性调整,也是发展必然。

从E+轮融资成功到裁员,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可谓光速。

美团“销售变代理”

美团网

裁员人数:5000

裁员幅度:15%

裁员群体:销售、地推

狠心指数:★★★☆(手狠指数4,扎心指数3)

这是一条被反复辟谣的信息。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业务可谓风生水起,但这挡不住裁员的传说。2016年8月,有媒体报道,称美团内部员工披露,美团点评将裁员20000,裁员比例50%,销售降薪70%。美团方面辟谣称,20000这个数字太假,50%这个比例太高,这是谣言。

其后,又有媒体报道称,美团点评要求员工签订一份“PIP”(员工发展改进计划)文件,其目的是试行末位淘汰。具体规则为:一、二、三线城市的后15%的员工,四、五线城市的后20%的员工将进入淘汰预警名单,估计裁员人数超过5000人。美团点评方面则再次辟谣,称该媒体数学题没学好。

看着美团点评的辟谣,总感觉好像证实了些什么……随后在国庆节期间,美团突然宣布将县市级的经销商变为代理商,等于变相辞退20000多人,员工透露品控和摄影师都被裁去,其中还包括哺乳期的员工!

戴尔“裁员数量不大”

戴尔

裁员人数:3000

裁员幅度:2%

裁员群体:未知

狠心指数:★★★☆(手狠指数3,扎心指数4)

戴尔历史上也多次裁员,2014年曾经全球裁员1.2万人,2015年则曾裁员13%左右。2016年9月,戴尔宣布完成600亿美元并购案,收购数据存储公司EMC,成为史上最大的科技公司合并案。然而紧随而来的,是一次3000人左右的裁员计划。

两家公司的合并必然会造成部分岗位的重叠,戴尔公司发言人戴夫·法梅尔(Dave Farmer)表示:“跟其他规模类似的交易一样,有些岗位将会重叠,需要我们进行管理,因此将裁减一些人员。”

“戴尔科技全部员工数量约为14万,跟这一数字相比,此次裁员数量并不算大。”相比之下,2016年这一次裁员确实不算多,不过这要看是什么人说的。如果仅仅是媒体的评语,那就仅仅是评语。如果是戴尔自己说的呢?

扎心了,老铁!

三星中国“构架调整”

三星

裁员人数:8000人左右

裁员幅度:17.5%

裁员群体:“自愿”离职员工

狠心指数:★★★☆(手狠指数4,扎心指数3)

这是一则被微软裁员3000人掩盖了的消息。三星电子中国7月份开始,即将进行一项“构架调整”活动。活动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三星中国总部通过关联业务部门合并,减少部门;二是汇报层级压缩,减少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数量。

在精简机构的同时,三星电子中国还调整了员工的薪酬考核方式。不再按照之前13个月的薪制发放工资。调整后每月的工资中60%-70%按月正常发放,其他的30%--40%会按照KPI考核在年底统一发放,而第13个月薪水则会分配到12个月平均发放。

显然,三星中国并没有打算直接裁员,而是等待员工“自愿”辞职。据韩国先驱报网站7月2日的消息,三星电子推进全球业务重组,员工人数出现七年内首次削减,从去年32.57万人下降至30.87万人,减少了5.2%。其中,三星电子中国区员工人数更大幅下降17.5%,从去年44948人减至37070人。

IBM“资源行动”

IBM (2)

裁员人数:11万左右

裁员幅度:26%

裁员群体:“评级低”的员工

狠心指数:★★★★(手狠指数5,扎心指数3)

IBM不愧是IT行业的创立者之一,将裁员命名为“资源行动”(Resource Actions),意即员工只是一种可以随意调配的资源。而“调配”的主要方式则是评分,当一个员工评分低于3分,则会面临“资源行动通知”,也即辞退警告。另外还有一种“退休”的方式,当一个员工年满55周岁,就可能“被退休”。

2015年初,IBM在全球范围内采用评分、退休等方式进行资源行动,共裁员接近11万人,其中印度IBM裁员超过6万人。

58同城并购中华英才网

58

裁员人数:3000

裁员幅度:100%

裁员对象:原中华英才网员工

狠心指数:★★★★☆(手狠指数5,扎心指数4)

并购后裁员多少也算惯例,但大多数企业都是“徐徐图之”。或者整合职能重叠部门,或者用“企业文化冲突”挤兑走一些人,裁员是下下之策。但是58同城并购中华英才网后,却来了一次干净利落的一刀切。

2015年5月的某一天,中华英才网在北京、天津、苏州、杭州等全国20多个的分公司内,企业外籍高管同一时间宣布中华英才网被58同城合并收购,中华英才网三千多名员工也被全体裁员。

没有一点点防备,不得不说,这是一家神奇的网站。

华为“优化”34岁以上员工

华为

裁员人数:不详

裁员幅度:不详

裁员群体:34岁以上员工

狠心指数:★★★★★(手狠指数5,扎心指数5)

2017年3月份,华为内部论坛出现一篇帖子,声称华为正在“优化三四十岁老员工”,称目前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而研发则是开始集中清退40+的老员工,主要针对程序员。

该贴发出后即被迅速删除,华为公关辟谣称没有此事,但依旧引发了网络热议。随后任正非在一次讲话中又侧面证实:“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不可能为不奋斗者支付什么。30多岁年轻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华为有逾17万名员工,其中45%在研发部门。虽然并不清楚34岁以上员工的比例,但想来也有上万人。

联想柳传志:公司真的不是家

联想

动辄数千,多则十多万的裁员人数,让人看得有些麻木了。但是若论IT企业裁员给国人带来的震撼最大的,恐怕我们要向前追溯十几年的一次裁员。

2003年,联想因为一些战略决策,决定裁员600人。数字或许不多,但是对于当时被裁员的联想员工来说,却是意想不到的晴天霹雳。

当时一位被裁员员工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公司不是家》。这篇文章详述了此次联想裁员的原因和过程,并且在微观角度,向读者展现了联想此次裁员的铁血干脆和冷血无情。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领导犯下的错,只有普通员工来承担。

2003年,没有微博,没有自媒体,也没有朋友圈。然而这篇文章的传播力度,绝不次于今天的任何一篇所谓10万+。不仅被大量阅读、转载,并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自然也包括对联想的批评。联想当家人柳传志也阅读了这篇文章,并且在几天后给出了回应。

柳传志的回应很简单:公司真的不是家。

“我很抱歉地对《公司不是家》的作者说,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从大局的角度看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最根本的为员工负责。如果真的用为局部员工负责的方法去考虑问题,企业就会陷入一片儿女情长之中,完全无法发展,中国就会失去联想。因此企业前进的主旋律只能是战鼓,是激昂。”

在十多年后的今天,社会变化更快,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时刻面临着或者找死(转型),或者等死(被淘汰)的抉择,IT类企业尤为如此,裁员往往也就成为了转型的第一步。而对个人来说,裁员并不是一个个数字,而是身在其中的承受者。

未来的路如何走?这是每一个老板,每一个员工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或微信号:821496803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IT大佬

阅读量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