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DC(1945-1971)
数据中心雏形:大型机机房
如果我们将数据中心定义为一个包含计算、存储、网络以及有着良好备份支持的小型而又完整功能的基础设施中心,那么ENIAC将可被视作数据中心的鼻祖。由于早期计算机主要器件还是由电子管、晶体管组成,它们的体积非常庞大、耗电量高、成本昂贵,多用于国防军事、科学研究等领域。由于涉及的数据非常敏感,当时价格昂贵的UPS和精密空调也成为必备选项,这时的数据机房倾向于大型机的数据计算,因此也称为数据计算机房。
一代DC(1971-1995)
数据中心开始起步:计算机机房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除了向巨型机方向发展外,更多地朝着小型机和微型机方向快速演进。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应运而生,它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计算的形态总的来说是分散为主,分散与集中并存。因此,数据机房的形态也就必然是各种小型,中型,大型机房并存的态势,特别是中小型机房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
二代DC(1995-2006)
数据中心快速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
到1995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分散在各地的数据资源被有效地整合到一起,为了满足数据增长的需求,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应运而生,它集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主机托管、资源出租、系统维护、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等服务。此时的数据中心IT设备、供电设备、制冷设备开始出现专业化,X86服务器开始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三代DC(2006-2017)
数据中心转型升级:云数据中心
随着视频、网游、SNS、电商等互联网应用的推动,以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每天产生数据的体量开始从TB向PB、EB发展。传统数据中心是以设备为中心,将IT技术与企业业务分离看待。但是,各自独立、数量庞杂的系统常常无法及时响应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而云数据中心整个IT体系架构,从底层的基础设施、应用开发和运行的平台,到业务软件,甚至支持企业运营的业务流程,均作为一种服务,随时随地按需交付。
四代DC(2017-未来)
数据中心未来:智能数据中心
随着信息的爆炸,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兴起,国内针对数据中心的投资持续增加。在中国,数据中心仍然是刚需。数据中心正朝着规模化、高密度、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下,数据中心的建设、运维的复杂度逐渐增加,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和运维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维必须摆脱原来的条条框框,实现从僵化到柔性、从粗放到精细、从主要依赖人工到自动化的全面转变,构建以高弹性、高效率、高可靠、高度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智能型数据中心。
华为智能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华为网络能源李俊朋:智能化将成为数据中心第一目标
未来空间在哪里?数据中心运维DCIM趋势分析
给哑设备装上大脑,智能化助力数据中心供配电升级
  • 特征一:简单
    基于智能微模块,实现按需投资,解决传统数据中心一次性投资高的难题,降低CAPEX。去工程化设计可支持业务快速上线。无线免连接设计,可进一步简化施工。
  • 特征二:绿色
    整合高效UPS、直流变频空调、行间制冷、乃至可规模复制应用的自然冷却等先进供电与制冷技术,使PUE可低至1.2;此外,通过供电系统、制冷协同及与业务层联动,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各个系统与部件调整至最优化状态运行,还可实现深度节能,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 特征三:网络化
    网络化统一管理,实现分层管理集中监控。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可进行百万数量级的测点管理,全网运营状况一目了然,而且运维团队可复用和信息共享,运维效率有效提升。
  • 特征四:可靠
    数字化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实现器件级、部件级、系统级的状态可量化度量,提前评估不同层级的健康状态,并在异常时提前发出告警,实现主动运维和及时备件更换,提升设备寿命进而改善整个系统的可靠性。